瓦剌蒙古原居大漠西北,在东部蒙古遭到明军重创后,瓦剌迅速兴起并开始东进,到也先太师和脱脱不花汗时期(1433~1452),瓦剌蒙古控制了整个蒙古地区,其势力西至中亚、东达朝鲜边境。瓦剌成为东部蒙古和明朝共同的敌人。
1449年,发生了著名的“土木堡之变”。瓦剌蒙古在太师也先率领下进攻辽东,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怂恿下仓促出征。8月,50万大军在土木堡(河北怀来东南)被也先包围击败,英宗被俘。10月,也先挟英宗围攻京师(北京),明兵部尚书于谦力主抗战,并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君,组织军民死守京师。也先久攻不下,遂遣使与明朝议和,送回英宗,双方恢复通贸互市关系。
后来,瓦剌内部出现矛盾,1453年,也先自称“大元田盛(天圣)大可汗”,也先本非元裔,得不到蒙古贵族承认,后被杀死。瓦剌势力衰落,东蒙古逐渐占据大漠南北地区。
东部蒙古贵族势力复兴后,还是一片混乱,汗位出现过多年空缺。1475年,永谢布首领立脱脱不花幼弟满都鲁为汗,在黄河河套地区驻牧。满都鲁封巴颜孟克为孛罗忽济农(副首领)。后因别人挑唆,满都鲁汗派兵征讨孛罗忽济农,后被永谢布人所害,孛罗忽济农子巴图孟克被其臣下携归抚养,侥幸存活下来。他是成吉思汗家族忽必烈世系中惟一幸存的男孩儿,在此后的蒙古史中,他将扮演重要角色。
2.达延汗统一
1480年(一说1470)巴图孟克(明人所称第二个“小王子”)即位,号达延汗(即“大元可汗”),史称他“贤智卓越”。达延汗是蒙古族的中兴英主。自幼生活在战乱环境中,由于目睹了汗权微弱、各大封建主们争权夺利、互相残杀的悲惨局面,故当他登上汗位后,便决心与专横跋扈的权臣进行斗争。他首先把打击的矛头对准亦思马因。亦思马因败窜,谋联合瓦剌进行反攻。达延汗令郭尔罗斯部脱火赤少师等将其击杀。接着,又借右翼永谢布封建主亦不刺(伊巴哩)和鄂尔多斯封建主满都赉阿固勒呼(阿尔秃斯)等杀害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济农的机会,于1510年(明正德五年)率左翼3万户前往征讨。双方战于达兰特里衮(今呼和浩特北大青山)。
他令喀尔喀鄂拓克对付土默特,兀良哈和和科尔沁部对付鄂尔多斯,以察哈尔鄂拓克对付永谢布,采用诱敌深入策略,将右翼军击败,重新将其收服,令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前往统领。亦不敕被迫逃往青海。与此同时,达延汗还先后三次出兵击败兀良哈,将其置于自己统治之下;又发兵征服瓦剌;针对汗权旁落,太师专权的弊病,废除太师、丞相职位及“赛特”领地,将漠南和漠北分成若干份地,分封诸子,作为大汗藩屏。达延汗对宗教也作了相应的改革,将萨满教的“天命思想”与成吉思汗“黄金家族”联系起来,以宗教理论阐明“黄金家族”的正统地位。达延汗毕生致力于反对分裂,统一蒙古,重建国家秩序的大业,因而受到蒙古族世世代代的敬仰。
达延汗击败瓦剌,削平割据势力的反抗与叛乱,统一了鞑靼各部,分六万户以治之,自掌察哈尔、喀尔喀、乌梁海左翼三万户,而以鄂尔多斯、土默特、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,号赛音阿拉克济农(济农,明人译为吉能,当是汉语“晋王”的译音),汗权大大加强,结束了权臣专政、诸部纷争局面。达延汗对蒙古各部的统一,虽然对整个蒙古社会的安定、人口的发展、社会经济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作用,但由于其所设6万户,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,而不是中央集权制机构,加上畜牧经济固有的脆弱性,故当他于1517年病死后,东部蒙古地区权力一度为巴尔斯博罗特掌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